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目 录
前言....1
一、调研目的...1
二、调研方案...2
(一)调查对象...2
(二)调研方法...2
(三)调查内容...2
三、相关说明...4
(一)报告数据来源...4
(二)主要概念...4
第一部分就业与培养质量整体分析与改进建议....6
一、就业与培养质量综述...6
(一)毕业生就业结果与培养质量...6
(二)自主创业情况...8
(三)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与培养质量反馈...9
二、毕业生对专业培养及就业创业教育反馈...10
(一)专业认同情况...10
(二)专业培养情况...10
(三)对就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11
(四)对创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12
三、对学校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建议...12
(一)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12
(二)对学校就业服务的建议...14
第二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与毕业去向....16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16
(一)毕业生的性别分布...16
(二)毕业生民族分布...16
(三)毕业生的学历分布...17
(四)毕业生的院系分布...17
(五)毕业生的生源地分布...18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18
(一)总体就业率...18
(二)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19
(三)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19
(四)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20
(五)师范生就业率...21
(六)省内就业情况...22
(七)毕业生就业流向...25
(八)国内升学情况...25
(九)留学深造的情况...26
(十)未就业情况...27
第三部分毕业生求职结果分析....28
一、就业地区分布...28
二、就业行业分布...29
三、就业单位性质...30
四、就业具体职业分布...32
五、薪酬水平...33
六、福利保障...34
七、工作稳定性...35
(一)离职经历...35
(二)预期工作时间...35
(三)离职后的计划...36
八、人职匹配情况...36
九、就业满意度...38
(一)总体情况...38
(二)具体指标...39
第四部分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40
一、简历投递、面试机会及工作机会...40
二、求职周期...41
三、求职渠道...42
四、求职价值观...44
(一)求职看重的因素...44
(二)对个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44
(三)职业生涯规划...45
五、求职困难...46
(一)求职中遇到的困难...46
(二)就业压力...46
第五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分析....48
一、自主创业的地区...48
二、自主创业的行业...48
三、自主创业的原因...49
四、创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50
五、创业时期...51
六、创业项目的筹资途径...51
七、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52
第六部分毕业生对专业培养及就业创业教育反馈....53
一、专业认同情况...53
(一)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53
(二)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54
二、专业培养情况...55
(一)对学校的满意度...55
(二)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56
(三)所学专业社会需求程度的评价...58
(四)能力训练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59
(五)职业信息融入度...59
(六)实习实践经历的重要性...60
三、对就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61
(一)需要情况...61
(二)参与情况...62
(三)满意程度...63
(四)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及既了解渠道...63
(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评价及希望的教学形式...65
四、对创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65
(一)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65
(二)创业教育的收获...66
(三)对当前创业环境的评价...66
(四)对创业孵化园的评价...67
第七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68
一、用人单位基本信息...68
(一)单位性质...68
(二)用人单位规模...68
二、用人单位招聘情况...69
(一)主要渠道...69
(二)入职薪酬待遇...70
(三)岗位适应时间...70
(四)招聘意愿...71
(五)教育目标在工作中的需要程度...71
三、用人单位的评价及建议...72
(一)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72
(二)对我校专业培养的评价...74
(三)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改进意见...75
(四)对我校就业服务的评价...76
附录:...78
图表目录
前言....1
第一部分就业与培养质量整体分析与改进建议....6
第二部分毕业生基本情况与毕业去向....16
图1毕业生性别分布...16
表1.毕业生民族分布...16
图22018届毕业生学历层次分布...17
图3各学院毕业生规模与结构...18
图42018届毕业生的生源地分布...18
图52018届毕业生总体落实率...19
图62018届不同学历毕业生落实率...19
表2.2018届各学院毕业生落实率...20
表3.2018届各专业毕业生落实率...20
表4.2018届各专业师范生落实率...22
图72018届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23
图82018届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23
表5.2018届各专业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23
表6.2018届毕业生毕业流向分布...25
表7.2018届毕业生国内升学的主要流向...26
表8.毕业生出国留学国家分布情况...26
第三部分毕业生求职结果分析....28
图92018届毕业生落实就业地区...28
表9.各学历毕业生落实就业地区(%)...28
图10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区的期望落差(期望-落实)...29
表10.2018届毕业生期望首选与最终落实就业地区的交叉分析(%)29
图112018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30
图12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31
图13各学历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31
图142018届毕业生最终落实单位类型的期望落差(期望-落实)...32
表11.2018届毕业生期望首选与最终落实单位类型分布的交叉分析(%)...32
图152018届毕业生已落实工作的具体职业分布...33
表12.2018届毕业生期望与最终落实起步年薪(万元)...34
图162018届毕业生享受保险和公积金情况...35
表13.不同学历毕业生享受保险和公积金情况...35
图17毕业生的离职经历...35
图182018届毕业生当前工作的预期工作时间...36
表14.不同学历毕业生工作稳定性...36
图192018届毕业生离职后的计划...36
图202018届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程度...37
表15.2018届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度...37
图212018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38
表16.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38
图222018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39
第四部分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40
图232018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40
表17.2018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40
图24不同学历毕业生的求职周期...41
表18.不同院系毕业生的求职周期...41
图25主要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42
图26最有效的求职方式...43
图27最终落实工作的渠道...43
图28工作选择时看重的因素...44
图29对个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45
图30职业生涯规划...45
表19.不同学历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45
表20.求职中遇到的困难...46
图31就业压力的来源...47
第五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分析....48
图32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地区...48
图33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49
图34自主创业的原因...50
图35创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50
图36大学生创业的合适时期...51
图37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筹资途径数目和途径...51
图38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52
第六部分毕业生对专业培养及就业创业教育反馈....53
图39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53
表21.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54
图40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55
表22.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55
图41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56
图42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57
表23.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57
图43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58
表24.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58
表25.能力训练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59
图44职业信息融入度...60
表26.职业信息融入度...60
图45实习实践经历的重要性...61
图46求职过程中需到得到的帮助...61
表27.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度...62
表28.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了解与使用情况...62
图47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63
图48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64
图49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渠道...64
图50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评价及希望的教学形式...65
图512018届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及服务的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66
图52创业教育的收获...66
图53对当前创业环境的评价...67
图54对创业孵化园的评价...67
第七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68
图55用人单位性质...68
表29.用人单位规模(单位:人)...68
图56用人单位规模...69
图57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渠道...69
图58用人单位入职薪酬待遇...70
图592018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70
图60用人单位持续招收我院毕业生情况...71
图61用人单位持续到我校招聘的意愿...71
图62教育目标在工作中的需要程度...72
图63用人单位对已招聘的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情况...73
图6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73
图6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74
图66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培养的评价...75
图67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改进意见...75
图68用人单位最需我校提供的就业服务...76
图69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的评价...77
表30.受访毕业生样本特征...78
表31.受访毕业生学院分布...78
前言
一、调研目的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专业课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也是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被誉为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学校在教育厅指导下牵头组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并成为理事长单位,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牵头学校,同时也是国家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单位,切实在转型试点过程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全校有在校学生13277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11363人,成人本专科生1914人。教职工898人,专任教师63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3人,副高级职称217人,获硕士以上学位531人,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与硕士生指导教师共31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团队、平面设计教学团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就业与创业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山葡萄资源开发、职业技术教育团队被立项建设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山葡萄冰酒系列研发、装备系统设计与可靠性、泛能网下电动车充电策略的研究团队等4个校级创新团队。量子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微纳功能材料与应用创新团队、飞行汽车系统设计及优化创新团队、冷链物流创新团队等4个校级立项建设创新团队,仿生表面成形成性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创新团队、东北民居立体记载研究创新团队、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团队、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汽车零部件高效工艺开发与表面质量控制创新团队、特色小镇与视觉传达设计协同开发创新团队、数据分析创新团队等8个校级立项培育创新团队。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一直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保障、创业支持四大体系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工作成效显著,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为全面系统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学校编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8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二、调研方案
(一)调查对象
参与调研的毕业生覆盖了2018届13个学院的毕业生共649名(各学院调研人数比例详见附录);有效调研2018届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35家。
(二)调研方法
主要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e调研】在线问卷系统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三)调查内容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调查内容
 
  
   | 主要内容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 毕业生基本情况与毕业去向 | 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 性别分布 | 
  
   | 生源地分布 | 
  
   | 学历层次分布 | 
  
   | 院系分布 | 
  
   | 专业分布 | 
  
   | 毕业去向情况 | 就业率 | 
  
   | 就业流向 | 
  
   | 国内升学情况 | 
  
   | 留学深造情况 | 
  
   | 未就业情况 | 
  
   | 毕业生求职结果分析 | 就业地区分布 | / | 
  
   | 就业行业分布 | / | 
  
   | 就业单位类型 | / | 
  
   | 就业具体职业 | / | 
  
   | 年薪 | / | 
  
   | 福利保障 | / | 
  
   | 稳定性 | 离职经历 | 
  
   | 预期工作时间 | 
  
   | 人职匹配情况 | / | 
  
   | 就业满意度 | / | 
  
   | 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 | 简历投递、面试机会及工作机会 | / | 
  
   | 求职周期 | / | 
  
   | 求职渠道 | / | 
  
   | 求职价值观 | 求职看重的因素 | 
  
   | 对个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 求职困难 | 求职中遇到的困难 | 
  
   | 就业压力 | 
  
   | 职业生涯规划 | / | 
  
   | 自主创业 | 自主创业的地区 | / | 
  
   | 自主创业的行业 | / | 
  
   | 自主创业的原因 | / | 
  
   | 创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 | / | 
  
   | 创业时期 | / | 
  
   | 创业项目的筹资途径 | / | 
  
   | 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 / | 
  
   | 毕业生对专业培养及就业创业教育反馈 | 专业认同情况 | 选择本专业的方式 | 
  
   | 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 | 
  
   | 专业培养情况 | 对学校满意度 | 
  
   | 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 | 
  
   | 所学专业社会需求程度的评价 | 
  
   | 能力训练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 | 
  
   | 专业教学需改进的方面 | 
  
   | 职业信息融入度 | 
  
   | 实习实践经历的重要性 | 
  
   | 对就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 | 需要情况 | 
  
   | 参与情况 | 
  
   | 满意程度 | 
  
   | 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及既了解渠道 | 
  
   | 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评价 | 
  
   | 对创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 | 需要情况 | 
  
   | 参与情况 | 
  
   | 满意程度 | 
  
   | 创业教育的收获 | 
  
   | 对当前创业环境的评价 | 
  
   | 对创意孵化园的评价 | 
  
   | 用人单位评价 | 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 单位性质 | 
  
   | 单位规模 | 
  
   | 用人单位招聘情况 | 招聘渠道 | 
  
   | 入职薪酬待遇 | 
  
   | 岗位适应时间 | 
  
   | 招聘意愿 | 
  
   | 教育目标在工作中用的需要程度 | 
  
   | 用人单位的评价及建议 | 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 | 
  
   | 对我校专业培养的评价 | 
  
   | 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改进意见 | 
  
   | 对我校就业服务的评价 | 
 
三、相关说明
(一)报告数据来源
1.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派遣库数据。
2.《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及分析。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问卷及分析。
(二)主要概念
本报告中,几个概念具有特定的含义,简释如下:
1.就业去向:包括签订就业协议、继续深造(升学、出国/境留学)、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征兵入伍、签订劳动合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主创业等。
2.就业率:指已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数与毕业生总数之比。
3.地区分布:指落实就业去向毕业生单位所在省(区、市)。本报告对就业地区进行了合并整理,共分为吉林省、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海南11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7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内蒙、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和广西12省市。
4.行业分布: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合并归类,并最终确定为十大类。分别是:1.农林牧渔业;2.制造业;3.采矿/建筑/水电气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商业服务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信息产业(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金融地产业(即金融业和房地产业);7.教育及科研行业(即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9.社会服务与管理行业(即卫生和社会工作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国际组织);10.其他,指不便于区分的行业。
5.就业单位性质:本报告对单位类型进行了合并整理,其中事业单位包括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就、中初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其他类型单位包括部队、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和其他。
6.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教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军队、其他行业。
第一部分 就业与培养质量整体分析与改进建议
一、就业与培养质量综述
通过对我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用人单位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毕业生就业结果与培养质量
1.毕业流向与就业率[1]
截止2018年12月,我校2018届毕业生共有2347名毕业生已落实毕业去向,总体落实率为90.03%。分学历层次看,本科毕业生落实率为89.59%,低于专科生落实率(92.51%)。就各学院落实率而言,应用理学院(100.00%)、教育科学学院(97.56%)和外语学院(97.50%)落实率较高。
在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中,排在前三的毕业去向依次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75.26%)、升学(6.48%)、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53%)。在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中,有9.28%的学生待就业,0.23%的学生拟升学、不就业。此外,还有0.46%的毕业生属于“其他暂不就业”情况。
2.就业分布
(1)就业地域分布
受访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中,53.40%的毕业生选择在吉林省工作。从地理位置看,京外就业的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区主要为东部地区(29.00%);从省市来看,毕业生在北京市(6.00%)就业的比例在吉林省外省市中排在第一位。
(2)就业行业分布
受访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所属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及科研行业(35.60%)、制造业(20.00%)和采矿/建筑/水电气业(9.20%)。分学历看,专科生落实在制造业的比例超四成;本科毕业生更多的在教育及科研行业就业。
(3)就业单位性质
调查的数据显示,2018届就业毕业生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最高,达到34.00%,其余依次为国有企业(16.60%)、高等院校(14.00%)、其他事业单位(10.80%)、外资企业(6.40%)和党政机关(4.60%)。
(4)就业具体职业
从2018届毕业生就业的职位来看,就业比例较高的几个职位分别为:教学人员(34.40%)、工程技术人员(25.80%)、行政办公人员(9.40%)、企业管理人员(9.00%)和金融业务人员(5.20%)。
3.就业质量
(1)就业满意度
从总体看,93.60%的毕业生对首份工作表示“很满意”或“基本满意”。分学历看,本科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专科生;分学院看,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三个学院依次为机械工程学院、服装工程学院和应用理学院。
从具体指标看,2018届毕业生对当前工作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满意度得分最高,为4.04分;毕业生普遍对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等)和工作强度(压力、时间等)满意度不高。
(2)薪酬水平
参与调查的毕业生平均期望年薪为8.61万元,最终落实年薪平均为7.08万元。其中,本科生的平均年薪(7.10万元/年)高于专科生(6.74万元/年);分院系看,平均年薪最高的三个院系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9.40万元/年)、服装工程学院(7.91万元/年)和信息工程学院(6.37万元/年)。
(3)福利保障
受访的2018届毕业生中,69.60%“有五险,有公积金”,有9.40%的毕业生既没有保险,也没有公积金。进一步分析发现,本科生有保险、有公积金的比例(70.88%)高于专科生(51.52%)。
(4)工作稳定性
根据调查数据反馈,17.80%的毕业生有过离职经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33.71%)是2018届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对于当前工作的预期工作时间,41.40%的毕业生表示预期工作时间在1~3年(含1年);进一步分析发现,专科生预期在当前单位工作不超过1年的比例为42.42%,高于本科生(15.20%)。
对于有离职打算的毕业生而言,跳槽和深造是这一类毕业生离职后的首选两个计划,分别占比40.00%和29.63%。
(5)人职匹配情况
2018届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落实工作岗位的相关度较高,65.80%的毕业生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或“很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本科生的“专业-工作”相关度高于专科生,应用理学院和外语学院毕业生显著高于其他学院毕业生。
4.求职过程
(1)简历投递、面试机会及工作机会
2018届受访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简历12.40份,收到面试邀请6.91份,收到录取通知3.93份。
(2)求职周期
2018届毕业生从开始求职平均用时2.97个月。分学历看,专科生的求职周期相比本科生更长;分院系看,求职周期较长的三个院系分别是:传媒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
(3)求职渠道
2018届毕业生获取求职信息的最主要的三个渠道依次为:综合类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56.00%)、学校公告栏或老师通知(44.80%)和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43.20%)。毕业生最终落实工作的三个主要渠道中校园渠道(28.60%)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社会渠道(24.60%)和用人单位自设渠道(15.60%)。
(4)求职价值观
2018届毕业生求职中最看重的三个方面分别是工资水平(57.60%)、五险一金,社保等福利(57.20%)、培训及自我提升的机会(56.60%)。毕业生认为对个人竞争力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依次为社会实践和实习经验、沟通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
(5)求职困难
学校名气小(59.00%)、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56.00%)和缺少求职技巧(54.80%)是我校2018届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而对于就业压力,缺乏工作经验(45.20%)是我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最主要来源。
(二)自主创业情况
1.自主创业的地区
58.82%的毕业生选择在吉林省创业。从地理位置看,吉林省外创业的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创业的比例较高,为23.53%。
2.自主创业的行业
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均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中,创业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教育”的毕业生占比较多,分别占比17.65%。
3.自主创业的原因
2018届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4.12),其次依次为收入好(3.65)、有好的创业项目(3.53)和受他人邀请进行创业(3.35)。
4.创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
23.53%的2018届创业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创业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很相关或相关;同时有23.53%的毕业生认为两者不相关或很不相关。
5.创业时期
我校创业毕业生赞同“毕业并积累一定的经验后进行”创业的比例最高,占比64.71%。认为应“在校期间进行”的毕业生占比35.29%。
6.项目筹资途径
从2018届创业毕业生的筹资途径看,58.82%的毕业生主要依赖单一的筹资途径,41.18%的毕业生依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筹资途径。其中,自筹资金(94.12%),银行贷款(41.18%)是毕业生最主要依赖的两种途径。
7.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018届毕业生创业遇到的最多的五个困难依次为缺少社会资源(3.65)、缺少足够的创业资金(3.41)、缺少好的创业项目(3.29)、创业团队不成熟(3.24)和缺少创业能力(2.94)。
(三)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与培养质量反馈
1.用人单位招聘我校毕业生基本情况
48.57%的用人单位已持续招收我校毕业生,合计82.86%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接收我院毕业生。就招聘渠道而言,用人单位招聘我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为校园招聘和学生自荐(42.86%)。从我校毕业生的入职薪酬来看,60.00%的用人单位表示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入职薪酬在4000元以下,占比最多。岗位适应时间方面,近六成(57.14%)的用人单位表示我校2018届毕业生能够在3个月之内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
80.00%的用人单位对已招聘的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职业能力方面,我校2018届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肯定的三项职业能力依次为团队协作能力(4.40)、口头表达能力(4.29)和人际沟通能力(4.26);职业素养方面,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肯定的三项职业素养依次为责任感强(4.43)、踏实肯干(4.40)和遵规守信(4.37)。
3.用人单位对我校专业培养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我校专业培养的专业实践经历和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的评价得分最高,其余得分情况依次为专业基础理论(3.80)、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3.77)和专业前沿知识(3.60)。
4.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改进意见
为帮助毕业生更好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用人单位建议我校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主要有专业知识、能力及素养(2.46)、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操守、态度、作风等)(1.57)和通识知识、能力及素养(1.43)。
5.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的评价
用人单位最需我校提供的三项就业服务依次为招聘信息的发布(1.77)、根据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1.66)和校园招聘会的组织(1.40);最满意的三项就业服务则依次为就业派遣手续的办理(3.84)、配合用人单位开展人力资源调查(3.78)和根据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3.73)。
二、毕业生对专业培养及就业创业教育反馈
(一)专业认同情况
1.认同情况
我校2018届毕业生对当前专业兴趣浓厚的合计占比68.10%,分学历看,本科生对当前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的比例(68.45%)高于专科生(64.00%);分院系看,教育科学学院(76.19%)、外语学院(75.00%)和机械工程学院(71.11%)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的比例较其他院系更高。
2.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
近七成2018届毕业生表示“很愿意”或“比较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本科生(3.87)和应用理学院(4.29)毕业生相较专科生和其他学院毕业生更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专业培养情况
1.对学校满意度
2018届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教师授课水平满意度得分最高,之后依次为学生支持与“奖助贷勤补免”等服务(3.97)、所学专业培养计划(3.86)、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3.83)和学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3.82)。母校的食堂服务、住宿条件与管理和图书与教学设施是毕业生认为还需提高的方面。
2.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
分别有49.92%和49.0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足够满足工作需要(“很多”或“比较多”)。本科生和机械工程学院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评价相对较高。
3.所所学专业社会需求程度
合计63.64%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很多”或“比较多”。专科生和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相较本科生和其他院系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更高。
4.能力训练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
2018届毕业生对在校期间接收的各项能力训练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进行评价,满足度较高的三项能力为:执行能力(3.87)、自学能力(3.87)和团队协作能力(3.85)。
5.职业信息融入度
合计58.24%的毕业生认为老师将相关职业信息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的程度“很高”或“比较高”。专科生和经济贸易学院毕业生相较本科生和其他院系毕业生认为专业课教学中的职业信息融入度更高。
6.实习实践经历的重要性
合计71.8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实习实践经历在工作中的效用非常重要或重要。
(三)对就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
1.需求、参与及满意度
对于学校各项就业指导与服务,需求度最高的三项服务依次为实习/社会实践机会(54.20%)、专业技能培训(28.20%)和与企业HR沟通交流(20.80%);参与度最高的三项就业服务依次为校园招聘会(43.14%)、招聘信息发布(39.91%)、就业实习/实践(39.60%);满意度最高的三项依次为团体职业辅导(3.98)、个体职业咨询(3.97)和就业帮扶与推介(3.96)。
2.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
根据我校2018届毕业生反馈,对其职业选择和发展帮助最大的三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依次为农村教师特岗计划(4.29)、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的相关政策(4.24)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4.19)。
3.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评价
合计76.60%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对其有帮助,40.40%的毕业生倾向于老师课堂面授的授课方式。
(四)对创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
1.参与及满意度
对于学校各项创业指导与服务,参与度最高的四项创业服务依次为创业相关讲座(64.71%)、创业课程(47.06%)、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35.29%)和与创业者交流(35.29%);满意度最高的三项依次为参与创业企业的实习项目(5.00)、与创业者交流(4.83)和参观创业企业(4.33)。
2.创业教育的收获
接受过学校的创业教育后,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最大收获是“启发了我的创业意识”,占比35.29%。
3.对当前创业环境的评价
我校2018届毕业生对当前创业环境满意度最高的方面是社会对创业冒险、创造和创新的态度(4.00)。
4.对创意孵化园的评价
我校2018届创业毕业生对创意孵化园评价较高,认为创业孵化园有帮助的毕业生合计占比88.24%,其中认为帮助很大的毕业生占比23.53%。
三、对学校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充分利用毕业生信息反馈,完善专业培养计划
专业培养计划是学生进入大学所接受的课程和实践活动的一个计划方案,是面向学生个体专业成长的培养计划,对于学生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我校毕业生流向的工作行业和工作性质,学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应当要满足学生的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要求。对此,应当利用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改进和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提升毕业生对于专业培养的满意度。
2.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升职场胜任力
学校要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把增强学生能力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等方面强调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大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结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数据反馈来看,我校毕业生在外语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同时,用人单位最需要学校培养学生对终身学习的认知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校应予以重视并加强对毕业生以上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胜任工作要求。
3.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提供更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
根据调查的结果来看,2018届毕业生将社会实践和实习经验排在了对个人竞争力影响因素排名的第一位;超七成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实习实践经历在工作中的效用非常重要或很重要,同时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实习/社会实践机会。这说明了实习、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以及我校应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紧迫性。除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外,完善教学实践环节,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也是培养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在实践中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的讲授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撑和论证,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为新的理论的讲授开辟的道路。只有避免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脱离,才能创造丰富课程效果,才能提升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以满足学生对于实习、实践活动的需求。
(2)开设多种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讨论、竞赛等形式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需要。此外,可以设置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树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标兵,调动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改革的积极性,也满足的学生对于精彩教学实践活动的需求。这样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活动的水平。
4.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就对毕业生的调查来看,在创业人数的总量上为17人,创业人数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和实践程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提出开始,创新和创业成为了高校的一个重要话题,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变得越发的重要,这就要求学校综合利用课程设置、课外实践和课外活动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就业工作的一大重点。自主创业是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好方法,对于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学校要给予支持和帮助,这种支持不仅要体现在制度上、方法上,而且还要在经费上、课题上给予创业学生一定的支撑,帮助毕业生创业之路走的更远。
同时,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调研结果显示,2018届毕业生的最大收获是“启发了我的创业意识”,占比35.29%。毕业生在校期间对创业仍停留在较为基础的认识和了解层面,对如何进行创业并实施创业计划了解不多。
(二)对学校就业服务的建议
1.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1)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就业指导。我校2018届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的行业在教育及科研行业、制造业和采矿/建筑/水电气业,我们应当重视这种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相对应有针对性的就业辅导。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发展情况,将收集的数据作为进行就业指导的依据,可以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实际,帮助毕业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职业问题和社会问题。
(2)充分利用校友平台,加强就业服务。校友群体是学校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心系母校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经历和职业地位都能对母校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为此可以通过搭建校友平台,积极开展校友间的联系合作,在校友群体的帮助下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开展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的立足社会。
(3)强化精准服务。我校2018届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方式是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27.80%)、求职招聘类网站(27.60%)和社会关系,熟人介绍(16.60%)。由此可见校园渠道占比最高,网络渠道紧随其后。因此,校方应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准确掌握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实现人岗精准对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针对毕业生不同特点和需求,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
2.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途径
2018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超半数毕业生选择在吉林省就业,吉林省外就业的毕业生选择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最高。此外,超六成毕业生就业行业集中在教育及科研行业、制造业和采矿/建筑/水电气业。这说明我校毕业生大都选择发达地区就业,且就业行业集中。对此,我校应当在就业教育中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进行适当的引导,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和就业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的行业都有可能做出伟大的贡献,鼓励毕业生进行广泛的就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提升我校的影响力。同时,为了响应国家建设基层和西部的号召,还应当鼓励毕业生走向基层,走向西部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使得他们能够去更多的职业中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提升母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第二部分 毕业生基本情况与毕业去向[2]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一)毕业生的性别分布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2607名。从毕业生总体来看,男性毕业生共1097人,占比42.08%;女性毕业生共1510人,占比57.92%。男女性别比为1:1.38。
 
图 1 毕业生性别分布
(二)毕业生民族分布
2018届毕业生中,汉族毕业生人数最多,为2301人,占比88.26%。少数民族学生有306人,占11.74%。
表1.毕业生民族分布
 
  
   | 民族 | 人数 | 比例(%) | 
  
   | 汉族 | 2301 | 88.26% | 
  
   | 满族 | 165 | 6.33% | 
  
   | 蒙古族 | 52 | 1.99% | 
  
   | 朝鲜族 | 19 | 0.73% | 
  
   | 回族 | 17 | 0.65% | 
  
   | 哈萨克族 | 14 | 0.54% | 
  
   | 维吾尔族 | 13 | 0.50% | 
  
   | 壮族 | 5 | 0.19% | 
  
   | 土家族 | 4 | 0.15% | 
  
   | 藏族 | 3 | 0.12% | 
  
   | 畲族 | 3 | 0.12% | 
  
   | 侗族 | 2 | 0.08% | 
  
   | 柯尔克孜族 | 2 | 0.08% | 
  
   | 锡伯族 | 2 | 0.08% | 
  
   | 布朗族 | 1 | 0.04% | 
  
   | 达斡尔族 | 1 | 0.04% | 
  
   | 黎族 | 1 | 0.04% | 
  
   | 瑶族 | 1 | 0.04% | 
  
   | 彝族 | 1 | 0.04% | 
  
   | 合计 | 2607 | 100.00% | 
 
(三)毕业生的学历分布
我校2018届毕业生总数为2607人,其中本科生2220人,高职(专科)生387人。
 
图 2 2018届毕业生学历层次分布
(四)毕业生的院系分布
2018届毕业生分布在13个学院中,各院毕业生人数及占比如下图所示:其中艺术学院(14.23%)、信息工程学院(12.73%)和工商管理学院(12.31%)的毕业人数较多。
 
图 3 各学院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五)毕业生的生源地分布
2018届毕业生生源在吉林省内的共1652人,占总体毕业生的63.37%,省外生源占比36.63%,其中,省外生源地分布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河北省(4.07%)、内蒙古自治区(3.95%)和山西省(3.64%)。
  
 
图 4 2018届毕业生的生源地分布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总体就业率
截止2018年12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共有2347人已落实毕业去向,总体落实率为90.03%。就不同性别的毕业生来看,女生落实率为90.20%,略高于男生落实率(89.79%)。
 
图 5 2018届毕业生总体落实率
(二)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
就不同学历的毕业生来看,本科毕业生落实率为89.59%,低于专科生落实率(92.51%)。
 
图 6 2018届不同学历毕业生落实率
(三)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
就各学院落实率而言,排名前五位的学院依次为应用理学院(100.00%)、教育科学学院(97.56%)、外语学院(97.50%)、传媒学院(95.00%)和经济贸易学院(94.42%)。这体现了优势学科的毕业生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表明就业市场对这些专业有着更大的需求。
表2.2018届各学院毕业生落实率
 
  
   | 学院 | 落实人数 | 未落实人数 | 落实率 | 
  
   | 机械工程学院 | 253 | 24 | 91.34% | 
  
   | 电气工程学院 | 224 | 22 | 91.06% | 
  
   | 信息工程学院 | 302 | 30 | 90.96% | 
  
   | 食品工程学院 | 158 | 17 | 90.29% | 
  
   | 汽车工程学院 | 168 | 12 | 93.33% | 
  
   | 工商管理学院 | 292 | 29 | 90.97% | 
  
   | 经济贸易学院 | 237 | 14 | 94.42% | 
  
   | 传媒学院 | 152 | 8 | 95.00% | 
  
   | 艺术学院 | 280 | 91 | 75.47% | 
  
   | 服装工程学院 | 131 | 10 | 92.91% | 
  
   | 外语学院 | 78 | 2 | 97.50% | 
  
   | 教育科学学院 | 40 | 1 | 97.56% | 
  
   | 应用理学院 | 32 | 0 | 100.00% | 
  
   | 合计 | 2347 | 260 | 90.03% | 
 
(四)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就各专业落实率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服装设计、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生物工程、应用韩语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落实率达到100%。
表3.2018届各专业毕业生落实率
 
  
   | 学院 | 专业 | 落实人数 | 未落实人数 | 落实率 | 
  
   | 传媒学院 | 编辑出版学 | 111 | 6 | 94.87% | 
  
   | 汉语言文学 | 41 | 2 | 95.35% | 
  
   | 电气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33 | 9 | 78.57%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79 | 6 | 92.94% |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37 | 0 | 100.00% | 
  
   | 自动化 | 75 | 7 | 91.46% | 
  
   | 服装工程学院 | 服装设计 | 21 | 0 | 100.00% |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30 | 3 | 90.91%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80 | 7 | 91.95% | 
  
   | 工商管理学院 | 财务管理 | 84 | 14 | 85.71% | 
  
   | 行政管理 | 32 | 5 | 86.49% | 
  
   | 旅游管理 | 71 | 2 | 97.26% | 
  
   | 人力资源管理 | 32 | 6 | 84.21% | 
  
   | 市场营销 | 73 | 2 | 97.33% | 
  
   | 机械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36 | 4 | 90.00% | 
  
   | 工业设计 | 36 | 1 | 97.30%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37 | 11 | 77.08% | 
  
   | 机械电子工程 | 40 | 4 | 90.91%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104 | 4 | 96.30% | 
  
   | 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学 | 40 | 1 | 97.56% | 
  
   | 经济贸易学院 | 电子商务 | 28 | 3 | 90.32%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37 | 1 | 97.37% | 
  
   | 会计 | 38 | 0 | 100.00% | 
  
   | 会计电算化 | 35 | 2 | 94.59% | 
  
   | 投资学 | 70 | 5 | 93.33% | 
  
   | 物流管理 | 29 | 3 | 90.63%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电子技术 | 34 | 5 | 87.18% | 
  
   | 汽车服务工程 | 94 | 7 | 93.07%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40 | 0 | 100.00% | 
  
   | 食品工程学院 | 生物工程 | 38 | 0 | 100.00%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37 | 7 | 84.09% | 
  
   |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 36 | 5 | 87.80%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47 | 5 | 90.38% | 
  
   | 外语学院 | 英语 | 53 | 2 | 96.36% | 
  
   | 应用韩语 | 25 | 0 | 100.00% | 
  
   | 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81 | 2 | 97.59%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79 | 14 | 84.95%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34 | 5 | 87.18% | 
  
   | 教育技术学 | 34 | 1 | 97.14% | 
  
   | 软件工程 | 39 | 1 | 97.50% | 
  
   | 通信工程 | 35 | 7 | 83.33% | 
  
   | 艺术学院 | 动画 | 76 | 42 | 64.41% | 
  
   | 工艺美术 | 42 | 11 | 79.25% | 
  
   | 环境设计 | 78 | 12 | 86.67% | 
  
   | 美术学 | 22 | 7 | 75.86% | 
  
   | 视觉传达设计 | 62 | 19 | 76.54% | 
  
   | 应用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32 | 0 | 100.00% | 
  
   | 合计 | 2347 | 260 | 90.03% | 
 
(五)师范生就业率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师范生共979人。师范生落实率为92.44%,高于毕业生总体落实率(90.03%)。分专业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学、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师范生的落实率达到100%。
表4.2018届各专业师范生落实率
 
  
   | 学院 | 专业 | 落实人数 | 未落实人数 | 落实率 | 
  
   | 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35 | 2 | 94.59% | 
  
   | 电气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31 | 9 | 77.50%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 | 0 | 100.00% | 
  
   | 自动化 | 71 | 7 | 91.03% | 
  
   | 服装工程学院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4 | 0 | 100.00% | 
  
   | 工商管理学院 | 财务管理 | 68 | 11 | 86.08% | 
  
   | 旅游管理 | 33 | 1 | 97.06% | 
  
   | 人力资源管理 | 31 | 6 | 83.78% | 
  
   | 市场营销 | 36 | 1 | 97.30% | 
  
   | 机械工程学院 | 工业设计 | 36 | 1 | 97.30% | 
  
   | 机械电子工程 | 34 | 1 | 97.14%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35 | 0 | 100.00% | 
  
   | 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学 | 40 | 0 | 100.00%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服务工程 | 66 | 2 | 97.06% | 
  
   | 食品工程学院 | 生物工程 | 37 | 0 | 100.00%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37 | 6 | 86.05% | 
  
   |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 36 | 5 | 87.80% | 
  
   | 外语学院 | 英语 | 53 | 1 | 98.15% | 
  
   | 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39 | 0 | 100.00%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8 | 5 | 84.85% | 
  
   | 教育技术学 | 34 | 1 | 97.14% | 
  
   | 软件工程 | 36 | 1 | 97.30% | 
  
   | 通信工程 | 33 | 6 | 84.62% | 
  
   | 艺术学院 | 环境设计 | 0 | 1 | 0.00% | 
  
   | 美术学 | 21 | 7 | 75.00% | 
  
   | 应用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30 | 0 | 100.00% | 
  
   | 合计 | 905 | 74 | 92.44% | 
 
(六)省内就业情况
2018届在吉林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共1435人,占比66.47%;省外就业的毕业生724人,占比33.53%。分生源地看,吉林省生源毕业生留省就业的比例为84.20%,省外生源毕业生留省就业的比例为36.22%。
 
图 7 2018届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
 
图 8 2018届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
就各专业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省内就业的比例达到100%;应用韩语(95.83%)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90.00%)毕业生省内就业的比例达到90%及以上。
表5.2018届各专业毕业生省内就业情况
 
  
   | 学院 | 专业 | 省内就业人数 | 省外就业人数人数 | 省内就业比例 | 
  
   | 传媒学院 | 编辑出版学 | 89 | 18 | 83.18% | 
  
   | 汉语言文学 | 10 | 30 | 25.00% | 
  
   | 电气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22 | 9 | 70.97%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8 | 28 | 63.16% | 
  
   | 电气自动化技术 | 1 | 0 | 100.00% | 
  
   | 自动化 | 59 | 13 | 81.94% | 
  
   | 服装工程学院 | 服装设计 | 17 | 4 | 80.95% |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24 | 6 | 80.00%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20 | 58 | 25.64% | 
  
   | 工商管理学院 | 财务管理 | 69 | 13 | 84.15% | 
  
   | 行政管理 | 13 | 18 | 41.94% | 
  
   | 旅游管理 | 50 | 20 | 71.43% | 
  
   | 人力资源管理 | 27 | 3 | 90.00% | 
  
   | 市场营销 | 58 | 14 | 80.56% | 
  
   | 机械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30 | 5 | 85.71% | 
  
   | 工业设计 | 19 | 14 | 57.58%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 | 13 | 60.61% | 
  
   | 机械电子工程 | 27 | 10 | 72.97%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79 | 24 | 76.70% | 
  
   | 教育科学学院 | 教育学 | 25 | 14 | 64.10% | 
  
   | 经济贸易学院 | 电子商务 | 24 | 3 | 88.89% |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10 | 27 | 27.03% | 
  
   | 会计 | 1 | 0 | 100.00% | 
  
   | 会计电算化 | 35 | 0 | 100.00% | 
  
   | 投资学 | 41 | 27 | 60.29% | 
  
   | 物流管理 | 20 | 8 | 71.43% |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电子技术 | 23 | 9 | 71.88% | 
  
   | 汽车服务工程 | 76 | 16 | 82.61% |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8 | 1 | 88.89% | 
  
   | 食品工程学院 | 生物工程 | 29 | 8 | 78.38%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20 | 13 | 60.61% | 
  
   |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 13 | 17 | 43.33%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28 | 10 | 73.68% | 
  
   | 外语学院 | 英语 | 36 | 15 | 70.59% | 
  
   | 应用韩语 | 23 | 1 | 95.83% | 
  
   | 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68 | 11 | 86.08%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3 | 36 | 54.43%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21 | 12 | 63.64% | 
  
   | 教育技术学 | 17 | 17 | 50.00% | 
  
   | 软件工程 | 24 | 15 | 61.54% | 
  
   | 通信工程 | 27 | 6 | 81.82% | 
  
   | 艺术学院 | 动画 | 38 | 31 | 55.07% | 
  
   | 工艺美术 | 6 | 36 | 14.29% | 
  
   | 环境设计 | 48 | 28 | 63.16% | 
  
   | 美术学 | 15 | 5 | 75.00% | 
  
   | 视觉传达设计 | 17 | 44 | 27.87% | 
  
   | 应用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17 | 14 | 54.84% | 
  
   | 合计 | 1435 | 724 | 66.47% | 
 
(七)毕业生就业流向
根据毕业生派遣库数据,下表中编号为1-9的毕业去向皆属于毕业去向落实率的统计范畴,10-12类为毕业生去向属于未落实率的统计范畴。2018届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0.03%,未落实率为9.97%。
在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中,排在前三的毕业去向依次为: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75.26%)、升学(6.48%)、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53%)。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共4人,创业率为0.15%。
在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中,有9.28%的学生待就业,0.23%的学生拟升学、不就业。
作为师范类院校,学校2018届毕业生落实就业在教育局、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计313人,占落实就业毕业生(不包括升学和出国、境毕业生)的14.43%。
表6.2018届毕业生毕业流向分布
 
  
   | 
 | 落实人数 | 人数 | 有效% | 
  
   | 已落实 | 1.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 1962 | 75.26% | 
  
   | 2.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 50 | 1.92% | 
  
   | 3.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 118 | 4.53% | 
  
   | 4.地方基层项目 | 10 | 0.38% | 
  
   | 5.国家基层项目 | 15 | 0.58% | 
  
   | 6.升学 | 169 | 6.48% | 
  
   | 7.出国、出境 | 9 | 0.35% | 
  
   | 8.应征义务兵 | 10 | 0.38% | 
  
   | 9.自主创业 | 4 | 0.15% | 
  
   | 未落实 | 10.待就业 | 242 | 9.28% | 
  
   | 11.不就业拟升学 | 6 | 0.23% | 
  
   | 12.其他暂不就业 | 12 | 0.46% | 
  
   | 合计 | 2607 | 1962 | 
 
(八)国内升学情况
学校2018届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的共169人,升学率为6.48%。我校毕业生考取本校的比例最高,为62.13%,其余依次为长春师范大学(4.14%)、吉林农业大学(3.55%)、东北师范大学(2.96%)和大连工业大学(2.37%)等。
2018届毕业生国内升学的主要流向的院校如表所示:
表7.2018届毕业生国内升学的主要流向
 
  
   | 学校名称 | 人数 | 占比(%) |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 105 | 62.13% | 
  
   | 长春师范大学 | 7 | 4.14% | 
  
   | 吉林农业大学 | 6 | 3.55% | 
  
   | 东北师范大学 | 5 | 2.96% | 
  
   | 大连工业大学 | 4 | 2.37% | 
  
   | 延边大学 | 4 | 2.37% | 
  
   | 吉林大学 | 3 | 1.78% | 
  
   | 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 3 | 1.78% | 
  
   | 北华大学 | 2 | 1.18% | 
  
   | 吉林化工学院 | 2 | 1.18% | 
  
   | 长春工业大学 | 2 | 1.18% | 
  
   | 大连海洋大学 | 1 | 0.59% | 
  
   | 东北电力大学 | 1 | 0.59% | 
  
   | 东北电力大学数学系 | 1 | 0.59% | 
  
   | 广西民族大学 | 1 | 0.59% | 
  
   | 广西艺术学院 | 1 | 0.59% |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1 | 0.59% | 
  
   | 吉林财经大学 | 1 | 0.59% | 
  
   | 吉林大学数学学院 | 1 | 0.59% | 
  
   | 兰州交通大学 | 1 | 0.59% | 
  
   | 南昌大学 | 1 | 0.59% | 
  
   | 南华大学 | 1 | 0.59% | 
  
   | 其他高校 | 15 | 8.88% | 
  
   | 合计 | 169 | 100.00% | 
 
(九)留学深造的情况
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出国(境)留学的共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5%,毕业生留学高校分布在全世界六个国家。其中,44.44%的毕业生选择前往韩国留学。具体留学国家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8.毕业生出国留学国家分布情况
 
  
   | 国家 | 人数 | 有效百分比 | 
  
   | 韩国 | 4 | 44.44% | 
  
   | 澳大利亚 | 1 | 11.11% | 
  
   | 日本 | 1 | 11.11% | 
  
   | 新西兰 | 1 | 11.11% | 
  
   | 英国 | 1 | 11.11% | 
  
   | 德国 | 1 | 11.11% | 
 
(十)未就业情况
根据毕业生派遣库数据,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0.03%,未落实率为9.97%。其中,在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中,有9.28%的学生待就业,0.23%的学生拟升学、不就业。此外,还有0.46%的毕业生属于“其他暂不就业”情况。
第三部分 毕业生求职结果分析[3]
一、就业地区分布
图9和表9报告了我校2018届毕业生落实就业地区的分布。总体而言,53.40%的毕业生选择在吉林省工作。从地理位置看,吉林省外就业的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区依次为东部地区(29.00%)、中部地区(7.00%)和西部地区(10.60%)。从省市来看,吉林省外就业的毕业生选择的五个就业省市依次为北京市(6.00%)、广东省(5.20%)、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4.60%)、江苏省(3.60%)和浙江省(3.20%)。
进一步分析发现,专科(高职)生在吉林省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于本科生,本科生在东、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于专科生。
  
 
注:其他地区包括辽宁、山东、河南等18个省市。
图 9 2018届毕业生落实就业地区注
表9.各学历毕业生落实就业地区(%)注
 
  
   | 
 | 人数 | 吉林省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χ2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33 | 69.70 | 15.15 | 3.03 | 12.12 | 4.966 | 
  
   | 本科生 | 467 | 52.25 | 29.98 | 7.28 | 10.49 | 
 
结果显示,2018届毕业生中,53.60%的毕业生期望在吉林省就业。从毕业生的期望落差情况看,最终落实在吉林省、东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低于期望0.20、0.60和0.80个百分点,同时,最终落实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比期望高出1.60个百分点。具体来看,88.06%的毕业生期望在吉林省就业并最终得偿所愿。
 
图 10 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区的期望落差(期望-落实)
表10. 2018届毕业生期望首选与最终落实就业地区的交叉分析(%)
 
  
   | 期望首选 | 最终落实 | 
  
   | 吉林省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 吉林省 | 88.06 | 8.96 | 1.12 | 1.87 | 
  
   | 东部地区 | 18.24 | 75.00 | 4.73 | 2.03 | 
  
   | 中部地区 | 0.00 | 7.41 | 88.89 | 3.70 | 
  
   | 西部地区 | 7.02 | 14.04 | 1.75 | 77.19 | 
 
二、就业行业分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重新合并归类,并最终确定为十大类。分别是:1.农林牧渔业;2.制造业;3.采矿/建筑/水电气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商业服务业(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信息产业(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金融地产业(即金融业和房地产业);7.教育及科研行业(即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9.社会服务与管理行业(即卫生和社会工作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国际组织);10.其他,指不便于区分的行业。
图11显示了我校2018届毕业生最终落实的就业行业分布。从落实情况看,毕业生落实比例较高的行业主要为:教育及科研行业、制造业和采矿/建筑/水电气业。分学历看,专科生落实在制造业的比例超四成;本科毕业生更多的在教育及科研行业就业。
 
图 112018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三、就业单位性质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2018届就业毕业生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最高,达到34.00%,其余依次为国有企业(16.60%)、高等院校(14.00%)、其他事业单位(10.80%)、外资企业(6.40%)和党政机关(4.60%)。在科研院所和基层就业项目就业的毕业生合计仅占比1.60%。
 
图 122018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学历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χ2=16.277,p=.006),专科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了民营企业(30.30%)和三资企业(18.18%),本科毕业生更倾向于在民营企业(34.26%)和事业单位(27.19%)工作。
图 13各学历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4]
 
  
   | 
 | 人数 | 党政机关 | 事业单位 | 国有企业 | 三资企业 | 民营企业 | 其他 | χ2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33 | 6.06 | 9.09 | 12.12 | 18.18 | 30.30 | 24.24 | 16.277** | 
  
   | 本科生 | 467 | 4.50 | 27.19 | 16.92 | 5.57 | 34.26 | 11.56 | 
 
从毕业生的期望落差情况看,最终落实在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低于期望6.00、4.20、2.20和1.60个百分点,同时,最终落实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与期望落差最大(高9.60个百分比),总体而言,我校毕业生更加青睐稳定的单位类型。具体期望与落实的交叉分析情况请见表11。满足率最高的为民营企业(86.07%),最低的为党政机关(38.64%)。
 
图 142018届毕业生最终落实单位类型的期望落差(期望-落实)
表11. 2018届毕业生期望首选与最终落实单位类型分布的交叉分析(%)
 
  
   | 期望首选 | 人数 | 最终落实 | 
  
   | 党政机关 | 事业单位 | 国有企业 | 三资企业 | 民营企业 | 其他 | 
  
   | 党政机关 | 44 | 38.64 | 20.45 | 27.27 | 4.55 | 2.27 | 6.82 | 
  
   | 事业单位 | 160 | 1.88 | 66.88 | 6.25 | 2.50 | 12.50 | 10.00 | 
  
   | 国有企业 | 94 | 1.06 | 2.13 | 54.26 | 3.19 | 31.91 | 7.45 | 
  
   | 三资企业 | 40 | 2.50 | 7.50 | 10.00 | 47.50 | 30.00 | 2.50 | 
  
   | 民营企业 | 122 | 0.82 | 3.28 | 2.46 | 2.46 | 86.07 | 4.92 | 
  
   | 其他 | 40 | 0.00 | 12.50 | 7.50 | 2.50 | 5.00 | 72.50 | 
 
四、就业具体职业分布
从2018届已就业毕业生担任的职位来看,担任比例较高的几个职位分别为:教学人员(34.40%)、工程技术人员(25.80%)、行政办公人员(9.40%)、企业管理人员(9.00%)和金融业务人员(5.20%)。
 
图 152018届毕业生已落实工作的具体职业分布
五、薪酬水平
本研究调查2018届毕业生落实工作后的税前年薪(包括各类奖金与现金奖励),将1万元以下及60万元以上作为异常值排除(期望年薪中异常值占样本量的3.20%,落实年薪中异常值占样本量的3.40%。),仅对1~60万元间的观测值进行统计。
由表12可知,参与调查的毕业生平均期望年薪为8.61万元,最终落实年薪平均为7.08万元。其中,本科生的平均年薪(7.10万元/年)高于专科生(6.74万元/年);分院系看,平均年薪最高的三个院系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9.40万元/年)、服装工程学院(7.91万元/年)和信息工程学院(6.37万元/年)[5]。
进一步分析发现,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落实年薪平均低于期望1.53万元,其中专科生对薪酬期望与落实的差异更大。
 
  
   | 
 | 落实年薪 | 期望年薪 | 
  
   | 人数 | 均值 | 标准差 | F | 人数 | 均值 | 标准差 | F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31 | 6.74 | 4.807 | .126 | 32 | 8.30 | 4.622 | .063 | 
  
   | 本科生 | 452 | 7.10 | 5.555 | 452 | 8.63 | 7.285 | 
  
   | 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165 | 9.40 | 7.752 | 4.397 *** | 166 | 11.59 | 10.163 | 4.378 *** | 
  
   | 电气工程学院 | 61 | 6.27 | 3.178 | 61 | 7.98 | 5.426 | 
  
   | 信息工程学院 | 87 | 6.37 | 3.752 | 87 | 7.44 | 3.911 | 
  
   | 食品工程学院 | 39 | 5.38 | 3.032 | 39 | 6.42 | 3.402 | 
  
   | 汽车工程学院 | 9 | 5.22 | 2.279 | 9 | 6.44 | 2.351 | 
  
   | 工商管理学院 | 21 | 5.05 | 1.816 | 21 | 5.79 | 2.053 | 
  
   | 经济贸易学院 | 12 | 5.50 | 3.205 | 12 | 7.08 | 4.757 | 
  
   | 传媒学院 | 6 | 5.03 | 2.801 | 6 | 7.83 | 2.401 | 
  
   | 艺术学院 | 30 | 5.82 | 2.818 | 30 | 6.82 | 4.538 | 
  
   | 服装工程学院 | 9 | 7.91 | 7.117 | 9 | 9.19 | 6.338 | 
  
   | 外语学院 | 22 | 5.15 | 1.535 | 22 | 6.06 | 1.983 | 
  
   | 教育科学学院 | 16 | 5.50 | 3.312 | 16 | 5.84 | 2.976 | 
  
   | 应用理学院 | 6 | 4.38 | 1.460 | 6 | 5.50 | 2.429 | 
  
   | 总体 | 483 | 7.08 | 5.506 | 
 | 484 | 8.61 | 7.137 | 
 | 
 
表12. 2018届毕业生期望与最终落实起步年薪(万元)
六、福利保障
总体而言,69.60%的毕业生表示“有五险,有公积金”,存在保险或公积金不全情况的毕业生合计占比21.00%,有9.40%的毕业生表示既没有保险,也没有公积金。进一步分析发现,本科生有保险、有公积金的比例(70.88%)高于专科生(51.52%)。
 
图 16 2018届毕业生享受保险和公积金情况
表13.不同学历毕业生享受保险和公积金情况
 
  
   | 
 | 人数 | 有保险,有公积金 | 有保险,无公积金 | 无保险,有公积金 | 无保险,无公积金 | χ2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33 | 51.52 | 21.21 | 3.03 | 24.24 | 10.161* | 
  
   | 本科生 | 467 | 70.88 | 18.63 | 2.14 | 8.35 | 
 
七、工作稳定性
(一)离职经历
  
 
根据调查数据反馈,17.80%的毕业生有过离职经历。在被问及离职原因时,最主要的三个原因依次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33.71%)、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不匹配(23.60%)和工作压力大(13.48%)。
图 17 毕业生的离职经历
(二)预期工作时间
就被调查毕业生总体而言,对于当前工作的预期工作时间,17.00%的毕业生表示预期工作时间在1年以内,41.40%的毕业生表示预期工作时间在1~3年(含1年),17.60%的毕业生表示在3~5年(含3年),24.00%的毕业生表示在5年及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专科生预期在当前单位工作不超过1年的比例为42.42%,高于本科生(15.20%)。
 
图 18 2018届毕业生当前工作的预期工作时间
表14.不同学历毕业生工作稳定性
 
  
   | 
 | 人数 | 1年及以内 | 1-3(含3年) | 3-5年(含5年) | 5年以上 | χ2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33 | 42.42 | 15.15 | 21.21 | 21.21 | 19.691*** | 
  
   | 本科生 | 467 | 15.20 | 43.25 | 17.34 | 24.20 | 
 
(三)离职后的计划
 
  如下图所示,19.00%的毕业生明确表示没有离职的打算。对于有离职打算的毕业生而言,跳槽和深造是这一类毕业生离职后的首选两个计划,分别占比40.00%和29.63%。此外,分别有20.25%和0.49%的毕业生离职后计划创业和出国留学。
如下图所示,19.00%的毕业生明确表示没有离职的打算。对于有离职打算的毕业生而言,跳槽和深造是这一类毕业生离职后的首选两个计划,分别占比40.00%和29.63%。此外,分别有20.25%和0.49%的毕业生离职后计划创业和出国留学。
图 192018届毕业生离职后的计划
八、人职匹配情况
调查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落实工作岗位的相关度,结果显示,总体均值为3.68,折合成百分制,意味着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度评分为73.6分。具体而言,65.8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或“很相关”,16.20%认为“不好说”,18.00%则表示“不相关”或“很不相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本科生的“专业-工作”相关度高于专科生,应用理学院和外语学院毕业生显著高于其他学院毕业生。
 
图 202018届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程度
表15. 2018届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度
 
  
   | 
 | 人数 | 均值 | 标准差 | F | 
 | 
  
   |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33 | 3.48 | 1.121 | .916 | 
 | 
  
   | 本科生 | 467 | 3.69 | 1.192 | 
 | 
  
   | 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177 | 3.86 | 1.030 | 3.628 *** | 
 | 
  
   | 电气工程学院 | 61 | 3.92 | 1.345 | 
 | 
  
   | 信息工程学院 | 88 | 3.20 | 1.116 | 
 | 
  
   | 食品工程学院 | 40 | 3.03 | 1.291 | 
 | 
  
   | 汽车工程学院 | 9 | 3.78 | 1.202 | 
 | 
  
   | 工商管理学院 | 21 | 3.90 | 1.300 | 
 | 
  
   | 经济贸易学院 | 13 | 3.62 | .870 | 
 | 
  
   | 传媒学院 | 7 | 3.57 | 1.272 | 
 | 
  
   | 艺术学院 | 30 | 3.60 | 1.329 | 
 | 
  
   | 服装工程学院 | 9 | 3.78 | 1.093 | 
 | 
  
   | 外语学院 | 23 | 4.17 | 1.072 | 
 | 
  
   | 教育科学学院 | 16 | 3.69 | 1.138 | 
 | 
  
   | 应用理学院 | 6 | 4.50 | 1.225 | 
 | 
  
   | 总体 | 500 | 3.68 | 1.187 | 
 | 
 | 
 
九、就业满意度
(一)总体情况
就业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次调研我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总体均值为3.22,折合成百分制,意味着毕业生对落实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80.5分。(见图21)。具体而言,93.60%的毕业生对首份工作表示“很满意”或“基本满意”,6.40%认为“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
分学历看,本科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专科生;分学院看,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三个学院依次为机械工程学院、服装工程学院和应用理学院。
 
图 21 2018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表16. 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 
 | 人数 | 均值 | 标准差 | F | 
 | 
  
   |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33 | 3.09 | .459 | 1.720 | 
 | 
  
   | 本科生 | 467 | 3.22 | .574 | 
 | 
  
   | 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177 | 3.38 | .552 | 2.603** | 
 | 
  
   | 电气工程学院 | 61 | 3.15 | .511 | 
 | 
  
   | 信息工程学院 | 88 | 3.17 | .485 | 
 | 
  
   | 食品工程学院 | 40 | 3.18 | .594 | 
 | 
  
   | 汽车工程学院 | 9 | 3.22 | .833 | 
 | 
  
   | 工商管理学院 | 21 | 3.10 | .768 | 
 | 
  
   | 经济贸易学院 | 13 | 3.00 | .577 | 
 | 
  
   | 传媒学院 | 7 | 2.86 | .378 | 
 | 
  
   | 艺术学院 | 30 | 3.03 | .615 | 
 | 
  
   | 服装工程学院 | 9 | 3.33 | .500 | 
 | 
  
   | 外语学院 | 23 | 3.00 | .603 | 
 | 
  
   | 教育科学学院 | 16 | 3.06 | .443 | 
 | 
  
   | 应用理学院 | 6 | 3.33 | .516 | 
 | 
  
   | 总体 | 500 | 3.22 | .567 | 
 | 
 | 
 
(二)具体指标
针对2018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从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等)、工作内容、工作的物理环境、工作强度(压力、时间等)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九个维度来分析,1代表很不满意,5代表很满意,得分越高,表明2018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该方面的满意度就越高。调查显示,2018届毕业生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满意度得分最高,为4.04分,落在“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之间。之后依次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4.03)、组织(单位的文化或价值观)(3.88)、职业发展前景(3.85)和工作内容(3.81)。毕业生普遍对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等)和工作强度(压力、时间等)满意度不高。
 
图 22 2018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
第四部分 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
一、简历投递、面试机会及工作机会
统计简历投递、面试机会和录用通知时,排除1份以下和300份以上简历的异常值(占总样本的10.60%)、1次以下和50次以上面试的异常值(占总样本的9.40%)和1个以下和20个以上录用通知的异常值(占总样本的6.60%),仅分别统计1~300份简历、1~50次面试机会和1~20个工作机会作为观测值。
结果显示,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简历12.40份,平均收到面试邀请6.91份,平均收到录取通知3.93份。
图 23 2018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
进一步分析发现,专科生的平均投递简历数量少于专科生、面试数量和录取通知数量却多于本科生,说明专科生求职效率相对更高,获得了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分院系看,工商管理学院毕业生的简历数量、面试数量和录用通知数量都相对较多,而汽车工程学院毕业生则相对较少。
表17. 2018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
 
  
   | 
 | 简历投递份数 | 面试次数 | 录取通知份数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10.65 | 7.53 | 4.90 | 
  
   | 本科生 | 12.53 | 6.86 | 3.87 | 
  
   | 院系 | 机械工程学院 | 8.53 | 6.01 | 4.06 | 
  
   | 电气工程学院 | 10.31 | 5.23 | 3.43 | 
  
   | 信息工程学院 | 18.51 | 8.18 | 3.78 | 
  
   | 食品工程学院 | 11.26 | 6.84 | 3.53 | 
  
   | 汽车工程学院 | 3.50 | 2.00 | 1.80 | 
  
   | 工商管理学院 | 28.79 | 14.65 | 4.26 | 
  
   | 经济贸易学院 | 6.85 | 4.92 | 4.08 | 
  
   | 传媒学院 | 7.86 | 7.14 | 2.83 | 
  
   | 艺术学院 | 13.43 | 6.68 | 4.00 | 
  
   | 服装工程学院 | 12.88 | 6.67 | 5.56 | 
  
   | 外语学院 | 9.59 | 9.14 | 6.05 | 
  
   | 教育科学学院 | 26.33 | 7.14 | 3.13 | 
  
   | 应用理学院 | 3.00 | 2.75 | 2.80 | 
  
   | 总体 | 12.40 | 6.91 | 3.93 | 
 
二、求职周期
调查毕业生的求职周期,排除不花时间(0月)和12个月以上的异常值(占总样本的8.20%),只统计0.1~12个月之间的观测值。调查显示,毕业生从开始求职到最终落实工作平均用时2.97个月。分学历看,专科生的求职周期相比本科生更长;分院系看,求职周期较长的三个院系分别是:传媒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
 
图 24不同学历毕业生的求职周期
表18.不同院系毕业生的求职周期
 
  
   | 学院 | 求职周期(月) | 
  
   | 机械工程学院 | 3.92 | 
  
   | 电气工程学院 | 3.55 | 
  
   | 信息工程学院 | 2.32 | 
  
   | 食品工程学院 | 1.84 | 
  
   | 汽车工程学院 | 3.50 | 
  
   | 工商管理学院 | 2.53 | 
  
   | 经济贸易学院 | 2.00 | 
  
   | 传媒学院 | 4.00 | 
  
   | 艺术学院 | 1.86 | 
  
   | 服装工程学院 | 1.93 | 
  
   | 外语学院 | 1.58 | 
  
   | 教育科学学院 | 2.63 | 
  
   | 应用理学院 | 2.00 | 
  
   | 总计 | 2.97 | 
 
三、求职渠道
调查毕业生主要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结果如图25所示,毕业生获取求职信息的最主要的三个渠道依次为:综合类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56.00%)、学校公告栏或老师通知(44.80%)和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43.20%)。
 
图 25 主要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
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方式是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27.80%)、求职招聘类网站(27.60%)和社会关系,熟人介绍(16.60%)。
 
图 26最有效的求职方式
对于毕业生最终落实工作的渠道,校园渠道(28.60%)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其次是社会渠道(24.60%)和用人单位自设渠道(15.60%)。通过校园渠道求职成功的毕业生中,学校组织的招聘会(39.86%)、学校/院系发布的招聘信息(29.37%)、老师推荐(15.38%)是毕业生最主要使用的三种校园渠道。
  
 
图 27最终落实工作的渠道
四、求职价值观
(一)求职看重的因素
我校毕业生在工作选择中最看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最看重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工资水平(57.60%)、五险一金,社保等福利(57.20%)、培训及自我提升的机会(56.60%)、良好的晋升机制(53.60%)和行业的发展前景(48.00%)。
 
图 28工作选择时看重的因素
(二)对个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毕业生反馈,对个人竞争力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依次为社会实践和实习经验、沟通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分别占比36.60%、33.80%和10.00%。分学历看,专科生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对个人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本科生则认为“社会实践和实习经验”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图 29对个人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三)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毕业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理想、开发自身的潜能。我校2018届毕业生中,35.00%表示“有详细的规划,并在努力实行中”;51.20%的毕业生“知道将来要干什么,但是没有详细的规划”;“没有规划,走一步算一步”的毕业生占比13.80%。分学历看,本科生(35.33%)有详细职业规划的比例高于专科生(30.30%)。
 
图 30职业生涯规划
表19.不同学历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 
 | 人数 | 我有详细的规划,并在努力实行中 | 我知道我将来要干什么,但是没有详细的规划 | 没有规划,走一步算一步 | χ2 | 
  
   | 学历 | 专科生 | 33 | 30.30 | 51.52 | 18.18 | .715 | 
  
   | 本科生 | 467 | 35.33 | 51.18 | 13.49 | 
 
五、求职困难
(一)求职中遇到的困难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对于我校毕业生,面临最多的困惑是学校名气小,59.00%的毕业生选择了此项。此外,分别有56.00%和54.80%的毕业生表示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和缺乏实习/实践经验是求职中主要困惑之一。遇到困惑的毕业生比例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20.求职中遇到的困难
 
  
   | 困难 | % | 困难 | % | 
  
   | 学习成绩不好 | 28.60 | 就业信息不充足 | 43.40 | 
  
   | 综合能力不强 | 43.60 | 对自己不够了解 | 42.20 | 
  
   | 所学专业不热门 | 34.40 | 求职目标不清晰 | 43.40 | 
  
   | 学历层次低 | 43.00 | 缺乏社会关系 | 52.40 | 
  
   | 不是学生干部 | 22.00 | 学校老师推荐力度不够 | 25.40 | 
  
   | 缺乏实习/实践经验 | 54.80 | 与父母或亲朋意见不一致 | 28.80 | 
  
   | 不是党员 | 32.40 | 多个工作选择间难以取舍 | 39.60 | 
  
   | 学校名气小 | 59.00 | 缺少求职技巧 | 51.80 | 
  
   | 形象气质不突出 | 26.60 | 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 | 56.00 | 
  
   | 性别歧视 | 16.60 | 缺少求助资源 | 46.20 | 
  
   | 家庭经济困难 | 20.20 | 与学业冲突(如毕业论文和考研等) | 34.60 | 
  
   |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 33.80 | 就业意愿不强 | 18.40 | 
 
(二)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根据毕业生数据反馈,我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缺乏工作经验(45.20%)、竞争激烈(13.00%)和学历或毕业学校(11.60%)三方面。分学历看,专科生和本科生最主要的就业压力均来源于缺乏工作经验,分别占比42.42%和45.40%。
 
图 31就业压力的来源
第五部分 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17名2018届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占总调查样本的2.62%。其中,专科生1人,本科生16人。本章节从创业原因、创业地区、创业行业、筹资途径以及所遇困难等方面来反映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情况。
一、自主创业的地区
结果显示,58.82%的毕业生选择在吉林省创业。从地理位置看,吉林省外创业的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创业的比例较高,为23.53%。
  
 
图 32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地区
二、自主创业的行业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均集中在第三产业注。其中,创业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教育”的毕业生占比较多,分别占比17.65%。
 
图 332018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
三、自主创业的原因
探究我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原因,分析中,将“很不同意”赋值为1,“很同意”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毕业生对各种原因的认同程度,即均值愈高,愈认同该原因。结果显示,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4.12),其次依次为收入好(3.65)、有好的创业项目(3.53)和受他人邀请进行创业(3.35)。
 
图 34 自主创业的原因
四、创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
调查显示,从毕业生目前从事的创业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来看,有23.53%的毕业生认为两者很相关或相关;同时有23.53%的毕业生认为两者不相关或很不相关。
 
图 35创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
五、创业时期
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合适时期,我校创业毕业生赞同“毕业并积累一定的经验后进行”创业的比例最高,占比64.71%。认为应“在校期间进行”的毕业生占比35.29%。
 
图 36大学生创业的合适时期
六、创业项目的筹资途径
调查显示,58.82%的毕业生主要依赖单一的筹资途径,41.18%的毕业生依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筹资途径。其中,自筹资金(94.12%),银行贷款(41.18%)是毕业生最主要依赖的两种途径。
  
 
图 37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筹资途径数目和途径
七、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探究我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中,将“无任何困难”赋值为1,“有非常大困难”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毕业生在各方面遇到困难程度,即均值愈高,在该方面遇到的困难愈多。结果显示,毕业生创业遇到的最多的五个困难依次为缺少社会资源(3.65)、缺少足够的创业资金(3.41)、缺少好的创业项目(3.29)、创业团队不成熟(3.24)和缺少创业能力(2.94)。
图 38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第六部分 毕业生对专业培养及就业创业教育反馈
一、专业认同情况
(一)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
我校2018届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如下图所示,对当前专业兴趣浓厚的毕业生合计占比68.10%,其中表示“现在的专业并不是我当初的理想,但是我现在对所学的东西颇感兴趣,并朝这个方向就业”的毕业生占比最多,为40.99%;表示“现在的专业是我当初的理想志愿,而且我也发现现在对所学的东西,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的毕业生占比27.12%。
现在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毕业生合计占比31.90%,具体来看,分别有16.49%和15.41%的受访毕业生表示“现在的专业并不是我当初的理想,而且我现在仍然不喜欢这个院系的研究内容”和“现在的专业是我当初的理想志愿,但是我现在发现对所学的东西,并不感兴趣”。总体来看,我校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较高,且很多毕业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后对非理想志愿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图 39 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
进一步分析,分学历看,本科生对当前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的比例(68.45%)高于专科生(64.00%);分院系看,教育科学学院(76.19%)、外语学院(75.00%)和机械工程学院(71.11%)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的比例较其他院系更高。
表21.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6]
 
  
   | 
 | 人数 | 1 | 2 | 3 | 4 | χ2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50 | 36.00 | 10.00 | 26.00 | 28.00 | 5.671 | 
  
   | 本科生 | 599 | 41.40 | 17.03 | 14.52 | 27.05 | 
  
   | 院系 | 机械工程学院 | 225 | 48.44 | 16.89 | 12.00 | 22.67 | 67.242 ** | 
  
   | 电气工程学院 | 77 | 41.56 | 18.18 | 14.29 | 25.97 | 
  
   | 信息工程学院 | 98 | 38.78 | 22.45 | 14.29 | 24.49 | 
  
   | 食品工程学院 | 58 | 39.66 | 15.52 | 18.97 | 25.86 | 
  
   | 汽车工程学院 | 10 | 60.00 | 20.00 | 20.00 | 0.00 | 
  
   | 工商管理学院 | 34 | 35.29 | 17.65 | 17.65 | 29.41 | 
  
   | 经济贸易学院 | 25 | 40.00 | 12.00 | 20.00 | 28.00 | 
  
   | 传媒学院 | 16 | 18.75 | 18.75 | 18.75 | 43.75 | 
  
   | 艺术学院 | 39 | 20.51 | 5.13 | 25.64 | 48.72 | 
  
   | 服装工程学院 | 11 | 0.00 | 0.00 | 36.36 | 63.64 | 
  
   | 外语学院 | 28 | 35.71 | 21.43 | 3.57 | 39.29 | 
  
   | 教育科学学院 | 21 | 66.67 | 9.52 | 14.29 | 9.52 | 
  
   | 应用理学院 | 7 | 14.29 | 0.00 | 42.86 | 42.86 | 
  
   | 总体 | 649 | 40.99 | 16.49 | 15.41 | 27.12 | 
 | 
 
(二)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
调查我校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合计68.10%的毕业生表示“很愿意”或“比较愿意”;10.32%的毕业生表示“很不愿意”或“比较不愿意”。进一步分析,本科生(3.87)相较专科生(3.80)更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分学院看,应用理学院(4.29)、传媒学院(4.13)和外语学院(4.04)毕业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高于其他学院。
 
图 40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
表22.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
 
  
   | 
 | 人数 | 均值 | 标准差 | F | 
 | 
  
   |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50 | 3.80 | 1.010 | .233 | 
 | 
  
   | 本科生 | 599 | 3.87 | 1.057 | 
 | 
  
   | 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225 | 3.96 | .990 | 1.026 | 
 | 
  
   | 电气工程学院 | 77 | 3.99 | 1.019 | 
 | 
  
   | 信息工程学院 | 98 | 3.68 | 1.163 | 
 | 
  
   | 食品工程学院 | 58 | 3.69 | 1.046 | 
 | 
  
   | 汽车工程学院 | 10 | 3.80 | 1.033 | 
 | 
  
   | 工商管理学院 | 34 | 3.91 | .900 | 
 | 
  
   | 经济贸易学院 | 25 | 3.80 | .957 | 
 | 
  
   | 传媒学院 | 16 | 4.13 | .957 | 
 | 
  
   | 艺术学院 | 39 | 3.69 | 1.260 | 
 | 
  
   | 服装工程学院 | 11 | 3.55 | 1.368 | 
 | 
  
   | 外语学院 | 28 | 4.04 | 1.201 | 
 | 
  
   | 教育科学学院 | 21 | 3.86 | .854 | 
 | 
  
   | 应用理学院 | 7 | 4.29 | 1.113 | 
 | 
  
   | 总体 | 649 | 3.87 | 1.053 | 
 | 
 | 
 
二、专业培养情况
(一)对学校的满意度
针对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从所学专业的教师授课水平、所学专业培养计划、学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等十个维度来分析,1代表很不满意,5代表很满意,就算其均值以揭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得分越高,表明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该方面的满意度就越高。
调查显示,2018届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教师授课水平满意度得分最高,为4.19分,落在“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之间。之后依次为学生支持与“奖助贷勤补免”等服务(3.97)、所学专业培养计划(3.86)、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3.83)和学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3.82)。而毕业生认为母校的食堂服务、住宿条件与管理和图书与教学设施还需提高,得分分别为3.44和3.65。
 
图 41 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二)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情况
调查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程度的评价,专业知识满足工作需要的均值得分为3.48,专业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均值得分为3.45,折合成百分制,即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评分分别为69.6分和69.0分。具体而言,分别有49.92%和49.0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足够满足工作需要(“很多”或“比较多”);而分别有14.02%和15.72%的毕业生认为以上两个方面满足工作需要尚不足(“比较少”或“很少”)。
进一步分析,本科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评价略高于专科生;分学院看,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工作的程度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图 42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
表23.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
 
  
   | 
 | 专业知识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 | 专业技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程度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3.46 | 3.44 | 
  
   | 本科生 | 3.48 | 3.45 | 
  
   | 院系 | 机械工程学院 | 3.80 | 3.71 | 
  
   | 电气工程学院 | 3.47 | 3.47 | 
  
   | 信息工程学院 | 3.22 | 3.26 | 
  
   | 食品工程学院 | 3.52 | 3.45 | 
  
   | 汽车工程学院 | 3.10 | 3.20 | 
  
   | 工商管理学院 | 3.06 | 3.00 | 
  
   | 经济贸易学院 | 3.64 | 3.80 | 
  
   | 传媒学院 | 3.38 | 3.19 | 
  
   | 艺术学院 | 3.15 | 3.05 | 
  
   | 服装工程学院 | 2.82 | 2.82 | 
  
   | 外语学院 | 3.46 | 3.36 | 
  
   | 教育科学学院 | 2.86 | 3.33 | 
  
   | 应用理学院 | 3.43 | 3.57 | 
  
   | 总体 | 3.48 | 3.45 | 
 
(三)所学专业社会需求程度的评价
调查我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合计63.64%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很多”或“比较多”;8.16%的毕业生表示“很少”或“比较少”。进一步分析,专科生相较本科生认为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更高。分学院看,机械工程学院(3.99)、电气工程学院(3.97)和汽车工程学院(3.90)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学院。
 
图 43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
表24.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
 
  
   | 
 | 人数 | 均值 | 标准差 | F | 
 | 
  
   |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50 | 3.84 | .738 | .225 | 
 | 
  
   | 本科生 | 599 | 3.77 | 1.001 | 
 | 
  
   | 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225 | 3.99 | .853 | 3.450*** | 
 | 
  
   | 电气工程学院 | 77 | 3.97 | .959 | 
 | 
  
   | 信息工程学院 | 98 | 3.65 | 1.066 | 
 | 
  
   | 食品工程学院 | 58 | 3.40 | .972 | 
 | 
  
   | 汽车工程学院 | 10 | 3.90 | .738 | 
 | 
  
   | 工商管理学院 | 34 | 3.82 | 1.029 | 
 | 
  
   | 经济贸易学院 | 25 | 3.80 | 1.080 | 
 | 
  
   | 传媒学院 | 16 | 3.50 | .966 | 
 | 
  
   | 艺术学院 | 39 | 3.54 | 1.120 | 
 | 
  
   | 服装工程学院 | 11 | 3.55 | 1.128 | 
 | 
  
   | 外语学院 | 28 | 3.75 | 1.005 | 
 | 
  
   | 教育科学学院 | 21 | 3.05 | .973 | 
 | 
  
   | 应用理学院 | 7 | 3.86 | .690 | 
 | 
 | 
  
   | 总体 | 649 | 3.78 | .983 | 
 | 
 | 
 
(四)能力训练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
对在校期间接收的各项能力训练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进行评价,分析中,将“完全不能满足”赋值为1,“完全能够满足”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能力训练的满足度,均值愈高,满足度愈高。调查显示,满足度较高的三项能力为:执行能力(3.87)、自学能力(3.87)和团队协作能力(3.85);满足度较低的三项能力为:外语能力(3.23)、计算机应用能力(3.60)和创新能力(3.61)。
表25.能力训练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
 
  
   | 能力 | 满足度 | 能力 | 满足度 | 
  
   | 专业能力 | 3.67 | 组织协调能力 | 3.74 | 
  
   | 计算机应用能力 | 3.60 | 时间管理能力 | 3.72 | 
  
   | 外语能力 | 3.23 | 信息收集能力 | 3.74 | 
  
   | 动手实践能力 | 3.66 | 分析能力 | 3.79 | 
  
   | 自学能力 | 3.87 | 问题解决能力 | 3.83 | 
  
   | 创新能力 | 3.61 | 情绪管理能力 | 3.80 | 
  
   | 人际沟通能力 | 3.83 | 执行能力 | 3.87 | 
  
   | 团队协作能力 | 3.85 | 批判性思维 | 3.74 | 
  
   | 领导能力 | 3.66 | 抗压与抗挫能力 | 3.82 | 
  
   | 口头表达能力 | 3.77 | 职业规划能力 | 3.67 | 
  
   | 书面表达能力 | 3.76 | 职业适应能力 | 3.78 | 
 
(五)职业信息融入度
调查我校毕业生对专业课教学中职业信息融入度的评价,合计58.24%的毕业生认为老师将相关职业信息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的程度“很高”或“比较高”;10.17%的毕业生表示“很低”或“比较低”。进一步分析,专科生相较本科生认为专业课教学中的职业信息融入度更高。分学院看,经济贸易学院(4.04)、机械工程学院(3.85)和食品工程学院(3.83)毕业生认为职业信息融入度显著高于其他学院。
 
图 44职业信息融入度
表26.职业信息融入度
 
  
   | 
 | 人数 | 均值 | 标准差 | F | 
 | 
  
   | 
 | 
  
   | 学历 | 专科(高职)生 | 50 | 3.68 | .844 | .005 | 
 | 
  
   | 本科生 | 599 | 3.67 | 1.022 | 
 | 
  
   | 学院 | 机械工程学院 | 225 | 3.85 | 1.015 | 2.836** | 
 | 
  
   | 电气工程学院 | 77 | 3.75 | .934 | 
 | 
  
   | 信息工程学院 | 98 | 3.39 | 1.001 | 
 | 
  
   | 食品工程学院 | 58 | 3.83 | .861 | 
 | 
  
   | 汽车工程学院 | 10 | 3.80 | .919 | 
 | 
  
   | 工商管理学院 | 34 | 3.44 | .991 | 
 | 
  
   | 经济贸易学院 | 25 | 4.04 | .841 | 
 | 
  
   | 传媒学院 | 16 | 3.56 | 1.153 | 
 | 
  
   | 艺术学院 | 39 | 3.38 | 1.115 | 
 | 
  
   | 服装工程学院 | 11 | 3.09 | .944 | 
 | 
  
   | 外语学院 | 28 | 3.61 | 1.031 | 
 | 
  
   | 教育科学学院 | 21 | 3.24 | .995 | 
 | 
  
   | 应用理学院 | 7 | 3.57 | 1.134 | 
 | 
  
   | 总体 | 649 | 3.67 | 1.009 | 
 | 
 | 
 
(六)实习实践经历的重要性
对于在校期间实习实践经历在工作中的效用,合计71.80%的毕业生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认为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的毕业生合计仅占比6.47%。此外,还有21.73%的毕业生认为重要性一般。
 
图 45 实习实践经历的重要性
三、对就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
(一)需要情况
调查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帮助,结果如下图所示,前三项依次为实习/社会实践机会(54.20%)、专业技能培训(28.20%)和与企业HR沟通交流(20.80%)。
 
图 46求职过程中需到得到的帮助
对于学校各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度,如下表所示,需求度最高的五项服务依次为就业实习/实践(83.20%)、招聘信息发布(82.28%)、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推荐(81.97%)、就业信息网(81.05%)和校园招聘会(79.66%)。
表27.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度
 
  
   | 就业指导与服务 | 需求度(%) | 
  
   | 校园招聘会 | 79.66 | 
  
   | 招聘信息发布 | 82.28 | 
  
   | 就业指导课 | 79.35 | 
  
   | 创业指导课 | 75.04 | 
  
   | 就业相关讲座 | 78.43 | 
  
   | 就业信息网 | 81.05 | 
  
   | 职业测评 | 79.51 | 
  
   | 个体职业咨询 | 77.97 | 
  
   | 团体职业辅导 | 79.04 | 
  
   | 就业帮扶与推介 | 78.43 | 
  
   | 学生职业协会 | 76.27 | 
  
   | 就业实习/实践 | 83.20 | 
  
   | 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推荐 | 81.97 | 
 
(二)参与情况
毕业生对我校各项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了解与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了解度最高的三种就业服务依次为校园招聘会(83.20%)、招聘信息发布(82.90%)和就业指导课(80.12%);相较而言,毕业生对学生职业协会和个体职业咨询两项服务比较陌生。从使用情况来看,使用比例最高的五项就业服务依次为校园招聘会(43.14%)、招聘信息发布(39.91%)、就业实习/实践(39.60%)、就业指导课(38.98%)和就业信息网(34.98%)。
表28.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了解与使用情况
 
  
   | 就业指导与服务 | 不了解(%) | 了解但没用过(%) | 用过(%) | 
  
   | 校园招聘会 | 16.80 | 40.06 | 43.14 | 
  
   | 招聘信息发布 | 17.10 | 42.99 | 39.91 | 
  
   | 就业指导课 | 19.88 | 41.14 | 38.98 | 
  
   | 创业指导课 | 24.96 | 40.37 | 34.67 | 
  
   | 就业相关讲座 | 24.65 | 41.29 | 34.05 | 
  
   | 就业信息网 | 23.73 | 41.29 | 34.98 | 
  
   | 职业测评 | 30.82 | 40.83 | 28.35 | 
  
   | 个体职业咨询 | 35.13 | 43.14 | 21.73 | 
  
   | 团体职业辅导 | 34.98 | 43.91 | 21.11 | 
  
   | 就业帮扶与推介 | 34.98 | 43.30 | 21.73 | 
  
   | 学生职业协会 | 36.83 | 42.22 | 20.96 | 
  
   | 就业实习/实践 | 22.19 | 38.21 | 39.60 | 
  
   | 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推荐 | 26.96 | 42.68 | 30.35 | 
 
(三)满意程度
探究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分析中,将“非常不满意”赋值为1,“非常满意”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即均值愈高,满意度愈高。结果如下提所示,满意度最高的五项就业指导与服务依次为团体职业辅导(3.98)、个体职业咨询(3.97)、就业帮扶与推介(3.96)、学生职业协会(3.88)和就业实习/实践(3.87)。
图 47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
(四)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及既了解渠道
探究我校2018届毕业生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分析中,将“没帮助”赋值为1,“有帮助”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毕业生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其职业选择和发展的效用,即均值愈高,效用愈高。结果如下提所示,对毕业生职业选择和发展帮助最大的三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依次为农村教师特岗计划(4.29)、帮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的相关政策(4.24)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相关政策(4.19)。
 
图 48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
对于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渠道,分析中,将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了解渠道赋值为5,第二位的赋值为3,第三位的赋值为1,计算其均值以揭示毕业生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渠道,及均值愈高,该渠道的使用率愈高。
结果如下图所示,我校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站或相关宣传资料进行了解,均值得分为3.15。其余几个主要渠道包括:学校老师介绍与解读(1.42)、教育部门网站或相关宣传资料(1.35)和新闻媒体(0.98)。
 
图 49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渠道
(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评价及希望的教学形式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下图所示,合计76.60%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对其有帮助,其中,认为帮助很大的毕业生占比26.60%。在被问及希望采用的教学方式时,40.40%的毕业生倾向于老师课堂面授,此外,喜欢面授+网授授课方式的毕业生占比38.60%。
  
 
图 50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必修课评价及希望的教学形式
四、对创业教育及服务的评价
(一)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
2018届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及服务的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如下图所示,参与度最高的四项创业教育及服务依次为创业相关讲座(64.71%)、创业课程(47.06%)、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35.29%)和与创业者交流(35.29%);满意度最高的三项依次为参与创业企业的实习项目(5.00)、与创业者交流(4.83)和参观创业企业(4.33)。
 
图 512018届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及服务的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
(二)创业教育的收获
根据调查数据反馈,接受过学校的创业教育后,2018届毕业生的最大收获是“启发了我的创业意识”,占比35.29%。此外,分别有29.41%和17.65%的毕业生表示“了解了什么是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明确了我的创业计划”。
 
图 52 创业教育的收获
(三)对当前创业环境的评价
探究2018届毕业生对当前创业环境各方面的满意度,分析中,将“非常不满意”赋值为1,“非常满意”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满意度,即均值愈高,满意度愈高。结果如下图所示,满意度最高的方面是社会对创业冒险、创造和创新的态度(4.00),其余依次为身边的创业项目和机会(3.94)、职业、专业和继续教育为创办企业和实现企业成长提供的准备(3.88)、在创业机会面前的性别平等(3.65)和政府对创业项目的支持(3.41)。
 
图 53对当前创业环境的评价
(四)对创业孵化园的评价
毕业生对创业孵化园的评价如下图所示,认为创业孵化园有帮助的毕业生合计占比88.24%,其中认为帮助很大的毕业生占比23.53%。
 
图 54对创业孵化园的评价
第七部分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
一、用人单位基本信息
(一)单位性质
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如下图所示,单位性质为其他企业的用人单位占比较多,为40.00%。单位性质为中初教育单位和三资企业的用人单位分别占比17.14%和11.43%。
 
图 55用人单位性质
(二)用人单位规模
2018届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平均规模[7]为80人,用人单位规模最高达8000人。分区间看,规模在20人及以下的用人单位占比最多,为31.43%;规模在101-200人、51-100人的用人单位分别占比20.00%和14.29%。此外,规模在201-500人的用人单位(11.43%)占比也超过10%。
表29.用人单位规模(单位:人)
 
  
   | 项目 | 调查样本数 | 最小值 | 最大值 | 中位数 | 平均值 | 标准差 | 
  
   | 用人单位规模(单位:人) | 35 | 3 | 8000 | 80.00 | 561.54 | 1538.925 | 
 
 
图 56 用人单位规模
二、用人单位招聘情况
(一)主要渠道
通过调查数据结果,用人单位选择招聘我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如下图所示,排名前三的依次为校园招聘(42.86%)、学生自荐(42.86%)和社会公开招聘(34.29%)。
 
图 57 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渠道
(二)入职薪酬待遇
从用人单位招聘入职的薪酬来看,有60.00%的用人单位表示我校2018届毕业生的入职薪酬在4000以下,占比最多。我校毕业生入职薪酬在4000-6000元、8000-10000元之间的分别占比37.14%和2.86%。
图 58用人单位入职薪酬待遇
(三)岗位适应时间
根据用人单位调查数据反馈,近六成(57.14%)的用人单位表示我校2018届毕业生能够在3个月之内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作适应期在3-6个月和6-12个月的用人单位分别占比31.43%和8.57%。此外,仅有2.86%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在一年以上。
 
图 59 2018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
(四)招聘意愿
对于用人单位招聘我校毕业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48.57%用人单位已持续招收我校毕业生。
 
图 60 用人单位持续招收我院毕业生情况
而在被问及是否愿意持续到我校招聘,合计82.86%的用人单位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接收我院毕业生。表示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的用人单位合计仅占比5.71%。还有11.43%的用人单位表示一般愿意。
 
图 61 用人单位持续到我校招聘的意愿
(五)教育目标在工作中的需要程度
受访用人单位结合自身情况,对各项教育目标在工作中的需要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中,将“不重要”赋值为1,“很重要”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教育目标在工作中的需要程度,即均值愈高,需求程度愈高。结果如下图所示,在工作中需要程度最高的三项教育目标依次为培养学生对终身学习的认知和终身学习的能力(4.60)、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4.57)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沟通的能力(4.57)。
 
图 62 教育目标在工作中的需要程度
三、用人单位的评价及建议
(一)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
1.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调查显示,关于用人单位对已招聘的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情况,80.00%的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或“满意”;有14.29%的用人单位表示“一般”;仅有5.71%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很不满意”。
 
图 63 用人单位对已招聘的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情况
2.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受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评价,职业能力共分为22个维度。分析中,将“很不满意”赋值为1,“很满意”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即均值愈高,满意度愈高。结果如下图所示,我校2018届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肯定的五项职业能力依次为团队协作能力(4.40)、口头表达能力(4.29)、人际沟通能力(4.26)、职业适应能力(4.23)和组织与协调能力(4.09)。相较而言,用人单位认为外语能力(3.60)、领导能力(3.83)和创新能力(3.86)还有待提高。
 
图 6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3.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受访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进行了评价,职业素养共分为9个维度。分析中,将“很不满意”赋值为1,“很满意”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满意度,即均值愈高,满意度愈高。结果如下图所示,我校2018届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肯定的三项职业素养依次为责任感强(4.43)、踏实肯干(4.40)和遵规守信(4.37)。相较而言,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严谨细致(4.09)和勤奋努力(4.17)两项素养的评价较低。
 
图 6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二)对我校专业培养的评价
关于用人单位对我校专业培养评价的衡量,1代表很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因此得分越高,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在该方面的评价就越高,即满意度越高。具体而言,用人单位对我校专业培养的专业实践经历和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的评价得分最高,为3.97分,其余得分情况依次为专业基础理论(3.80)、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3.77)和专业前沿知识(3.60)。
 
图 66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培养的评价
(三)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改进意见
探究为帮助毕业生更好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中我校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分析中将用人单位认为最应加强的方面赋值为5,排在第二位的赋值为3,排在第三位的赋值为1,计算其均值以揭示各方面需要改进的重要程度,即均值愈高,愈需要尽快加强。结果如下图所示,最应加强的前三项依次为专业知识、能力及素养(2.46)、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操守、态度、作风等)(1.57)和通识知识、能力及素养(1.43)。
 
图 67 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改进意见
(四)对我校就业服务的评价
探究为用人单位最需我校提供的三项就业服务,分析中将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就业服务赋值为5,排在第二位的赋值为3,排在第三位的赋值为1,计算其均值以揭示用人单位对各项就业服务的需求程度,即均值愈高,需求程度愈高。结果如下图所示,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前三项就业服务依次为招聘信息的发布(1.77)、根据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1.66)和校园招聘会的组织(1.40)。
 
图 68用人单位最需我校提供的就业服务
受访用人单位对我校提供的各项就业服务进行了评价。分析中,将“很不满意”赋值为1,“很满意”赋值为5,计算其均值以揭示各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即均值愈高,满意度愈高。结果如下图所示,用人单位最满意的三项就业服务依次为就业派遣手续的办理(3.84)、配合用人单位开展人力资源调查(3.78)和根据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3.73)。
 
图 69 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服务的评价
附录:
表30.受访毕业生样本特征
 
  
   | 
 | 
 | 人数 | % | 
  
   | 性别 | 男 | 293 | 45.15 | 
  
   | 女 | 356 | 54.85 | 
  
   | 民族 | 汉族 | 572 | 88.14 | 
  
   | 少数民族 | 77 | 11.86 | 
  
   | 学历 | 专科 | 50 | 7.70 | 
  
   | 本科 | 599 | 92.30 |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 | 66 | 10.17 | 
  
   | 共青团员 | 549 | 84.59 | 
  
   | 群众 | 30 | 4.62 | 
  
   | 其他 | 4 | 0.62 | 
  
   | 毕业去向 | 落实就业单位(签署三方协议) | 236 | 36.36 | 
  
   | 落实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单位开具用人证明) | 248 | 38.21 | 
  
   | 自由职业(如不挂靠任何单位的演员、画家、作家等) | 14 | 2.16 | 
  
   | 志愿者(西部志愿者,国家汉办选拔的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等) | 1 | 0.15 | 
  
   | 参军入伍 | 1 | 0.15 | 
  
   | 自主创业 | 17 | 2.62 | 
  
   | 国内升学 | 48 | 7.40 | 
  
   | 出国(境)留学 | 3 | 0.46 | 
  
   | 拟升学,不就业 | 30 | 4.62 | 
  
   | 拟出国,不就业 | 2 | 0.31 | 
  
   | 暂不就业 | 49 | 7.55 | 
  
   | 合计 | 649 | 100.00 | 
 
表31.受访毕业生学院分布
 
  
   | 
 | 人数 | % | 
  
   | 机械工程学院 | 225 | 34.67 | 
  
   | 电气工程学院 | 77 | 11.86 | 
  
   | 信息工程学院 | 98 | 15.10 | 
  
   | 食品工程学院 | 58 | 8.94 | 
  
   | 汽车工程学院 | 10 | 1.54 | 
  
   | 工商管理学院 | 34 | 5.24 | 
  
   | 经济贸易学院 | 25 | 3.85 | 
  
   | 传媒学院 | 16 | 2.47 | 
  
   | 艺术学院 | 39 | 6.01 | 
  
   | 服装工程学院 | 11 | 1.69 | 
  
   | 外语学院 | 28 | 4.31 | 
  
   | 教育科学学院 | 21 | 3.24 | 
  
   | 应用理学院 | 7 | 1.08 | 
  
   | 合计 | 649 | 100.00 | 
 
[1]此部分数据来源于截至12月26日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派遣库。
[2]此部分数据来源于截至12月26日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8届毕业生派遣库。
[3]从本部分开始,数据来源为线上调研数据,共有649条有效数据。
注东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海南11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中部包括黑龙江、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7省;西部包括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内蒙、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和广西12省市,以下同。
注%为所在行有效%。***p <.001,**p<.01,*p<.05。下同。
[4]为便于分析,将原有的十类就业单位性质合并为六类,其中,事业单位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事业单位;其他包括部队、基层就业项目和其他。
[5]由于汽车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传媒学院、服装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和应用理学院样本均小于20,故数据仅供参考,不具有代表性。
注农、林、牧、渔业属于第一产业,制造业、采矿/建筑/水电气业属于第二产业,商业服务业、教育及科研行业、信息产业等剩余其他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
[6]1代表“现在的专业并不是我当初的理想,但是我现在对所学的东西颇感兴趣,并朝这个方向就业”、2代表“现在的专业并不是我当初的理想,而且我现在仍然不喜欢这个院系的研究内容”、3代表“现在的专业是我当初的理想志愿,但是我现在发现对所学的东西,并不感兴趣”、4代表“现在的专业是我当初的理想志愿,而且我也发现现在对所学的东西,就是我的兴趣所在”。
[7]由于平均数受到极端值影响而过大,因此这里使用中值代替均值。